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 青岛啤酒被指为融资隐藏利润 > 青啤连续6年败给雪花 为融资隐藏利润

青啤连续6年败给雪花 为融资隐藏利润

时间:2013-03-25 15:55:43 来源: 评论:0 点击:

  黄海之滨,百年青岛啤酒(600600.SH)正渐渐感觉到“雪花”狂袭的阵阵寒意。
  
  自2005年华润集团旗下的雪花啤酒从青岛啤酒手中夺走销量第一的“霸主”地位后,6年来,青岛啤酒时时不忘重回第一。但至今,王者仍未归来。
  
  业绩上,青岛啤酒多年来一直很稳。8月15日青岛啤酒公告2011年中期业绩,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18.7亿元,同比增长21.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9.9亿元,同比增长21.6%。当天,青岛啤酒拉出一条阳线,涨2.23%。
  
  “中报的业绩其实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主要是管理层不想现在释放。”华南一位接近青岛啤酒的分析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透露,“管理层有自己的想法和利益。”
  
  事实上,青岛啤酒的焦灼更多在报表之外。央企背景的雪花啤酒来势汹汹,倒逼着青岛啤酒被迫进行一次战略性转型的防御战。
  
  被指隐藏利润为再融资
  
  对青岛啤酒而言,这是一份看上去很美的成绩单。
  
  2010年上半年,青岛啤酒实现营业收入118.7亿元,增长21.1%;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9.9亿元,增长21.6%。多位分析师人士在研报中表示,“业绩符合预期。”
  
  但也有多位长期跟踪青岛啤酒的分析人士提出疑义。“青岛啤酒所得税高得离谱,这里面有人为调节的因素。主要是管理层想压住不释放出来。这与青岛啤酒管理层正在酝酿的再融资计划,或者股权激励计划有关。”深圳一位长期跟踪青岛啤酒的机构人士指出。
  
  2011年上半年,青岛啤酒所得税费用达3.45亿,所得税税率(所得税/利润总额)为24.76%,高于23.06%所得税税率的行业平均水平。而去年同期,青岛啤酒所得税税率仅21.7%。而从增长率配比情况看,2011年上半年,青岛啤酒利润总额增长了25.14%,但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仅增长了21.62%。
  
  “净利润的增速远远慢于利润总额的增长,原因在所得税。有可能是公司提前交了一些税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更可能是一些收入当期未做确认。因为中期报表不需要审计,这个调整技术上不存在问题。”前述机构人士指出。
  
  而另一位北京机构人士也指出,青岛啤酒存在隐藏利润的迹象。“青岛啤酒主要原材料进口大麦的价格已经不再涨了。实际情况并没有像公司对外说的那么糟糕,用这个来解释成本压力大的理由不成立。青啤这么做,目的很明显,应该是为接下来的再融资蓄势。”
  
  目前,国内啤酒大麦的进口国,依次为澳大利亚、法国和加拿大。澳洲农业经济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澳洲啤酒大麦出口均价274澳元/吨(约合人民币1836元/吨),比去年四季度大幅下降约68澳元。
  
  而法国农业部数据则显示,6月以来,法国啤酒大麦报价已从前期高点大幅回落15%-20%,2棱大麦的均价已回落到358美元/吨(约合2300元/吨)。
  
  但蹊跷的是,在大麦价格出现回落的情况下,青岛啤酒的毛利率不升反降。今年上半年,青岛啤酒毛利率同比下降1.01个百分点至43.23%,销售净利率同比微降0.08个百分点至8.69%。
  
  但也有一位普华永道审计人士指出:“当期原材料价格变动不一定马上反映在当期的成本上。况且,公司出于各种目的,进行盈余管理是司空见惯的事。”
  
  而苏赛特商业数据公司在《2011年上半年中国啤酒市场热点分析报告》中则指出,青岛啤酒“唱高”原材料大麦价格其实另有隐情,“并不是说原材料的上涨对公司影响不大,只不过是公司借此掩盖了销售费用投入过多的事实而已。”
  
  对此,青岛啤酒证券部回应理财周报记者:“公司中报客观、准确,近期也没有再融资计划和股权激励计划。”
  
  格局对峙:挡不住的雪花飞舞
  
  青岛啤酒看似波澜不惊的财报背后,是强大竞争对手雪花啤酒咄咄逼人的攻势。
  
  年报数据显示,2010年雪花啤酒销量达到928万千升,排名行业第一,青岛啤酒销量为635万千升排名第二,销量只有前者的68.4%。这是自2005年以来,青岛啤酒市场占有率和效率,连续六年输给雪花啤酒了。2011年上半年,青岛啤酒仍未能扳回一局,重坐行业头把交椅的夙愿仍未实现。
  
  “青岛啤酒过去几年的扩张和发展,确实不符合我们的预期。”北京一位知名分析人士认为,“青岛啤酒这几年在战略上比较保守,是失去市场份额的重要原因。”
  
  苏赛特商业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保均则认为,直接的原因是青啤的扩张步伐不如华润雪花快,背后的原因则是两家的战略不同,资本实力不同。雪花自从被央企华润集团收编后,其一以贯之的战略就是并购扩张。
  
  表面看,青岛啤酒输在战略,战略的背后是资本实力。不管是青岛,还是燕京,甚至百威英博,在中国市场上都不如雪花那样天马行空,归根结底是资本实力不如雪花。
  
  从股东背景看,雪花啤酒的大股东是央企华润集团旗下的华润创业,二股东是全球第二大啤酒巨头SAB酿酒集团,其资本运作优势、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并购扩张经验,是青岛啤酒远难以望其项背的。
  
  “不是青啤太慢了,而是雪花太快了。以目前的并购速度,青岛啤酒要追上雪花啤酒的可能性很小,只能说减少差距进一步拉大。”深圳一位接近青岛啤酒的机构人士对此表示担忧。
  
  而目前青岛啤酒提出的“2014年力争啤酒销量达到1000万千升”也印证了机构人士的谨慎判断,因为早在2010年,雪花啤酒销量就已经达到了928万千升。
  
  战略异动:重打并购战
  
  并购做大第一还是整合做强第一,对青岛啤酒而言,一直是个问题。
  
  2001年副董事长彭作义去世之前,青岛啤酒走的正是类似今天雪花啤酒的路线,即“做大做强”。金志国执掌青啤后,将这个战略做了修改,变成“做强做大”,即先把利润和品牌做起来,先整合彭作义时期收购的庞杂资产,再进行扩张。
  
  “青岛啤酒和雪花啤酒战略上的差别,经过10年的积累,就出现了今天这样的结果。”苏赛特董事长李保均总结。
  
  “现在,青岛啤酒和雪花啤酒的差距越拉越大,据我说知,管理层对此是有所触动的。青岛啤酒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了。”北京一位接近青岛啤酒的机构人士透露。
  
  今年1月,青岛啤酒副总裁兼营销中心总裁严旭毫无征兆地突然离职,原营销中心总裁助理王瑞永提任为营销中心常务副总裁。业内人士认为,这是青岛啤酒战略转型的信号。
  
  “严旭时期,青岛啤酒的战略是利润第一、规模第二,走高端品牌路线。但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家啤酒巨头光靠高端产品利润生存,中低端市场是必争之地。青岛啤酒必然要回到量的竞争上来。”前述北京分析人士指出,“青岛啤酒与雪花啤酒的差距越来越大。再继续下去,对青啤的威胁很大,管理层不能不触动。”
  
  “严旭时期的大客户高端品牌、高举高打的路线,在此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前述深圳分析人士透露,“但目前啤酒市场已经到了竞争白热化阶段,青啤自己也意识到必须转型。”
  
  从2011年上半年看,营销高层“换帅”之后,青啤明显加快了扩张的步伐。苏赛特商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青岛啤酒共进行5次产能扩建项目,共投资33.8亿。而同期,雪花啤酒共进行了8项并购扩建项目,共投资23.6亿。
  
  资本掣肘背后的焦灼
  
  一个清楚的事实是:并购扩张,离不开真金白银。
  
  从账面资金看,经过前面几年停止大规模并购的“休养生息”,青岛啤酒账上货币资金自2008年以来大幅增长,增长速度远超燕京啤酒、重庆啤酒和珠江啤酒。
  
  截至2011年6月底,青岛啤酒有75.4亿资金在手,远超其他啤酒上市公司,为啤酒行业资金最充裕的公司。但若以今年上半年青岛啤酒投入33.8亿的扩张速度估算,其账面资金只能支持其1年的扩张。
  
  “短期没有看到青岛啤酒有更好的办法去阻止雪花啤酒。雪花啤酒的央企背景和资本优势,是青岛啤酒无法比拟的。青岛啤酒只能靠二级市场融资。”深圳一位买方机构人士称。
  
  “青岛啤酒是纯粹的啤酒公司,它背后没有强有力的股东,它必须通过二级市场获得资金支持。它必须照顾到二级市场的情绪,必须得在市场占有率和利润业绩之间做一个平衡。”前述深圳买方机构人士表示,“这是青岛啤酒最头疼的地方,既要扩张又要业绩,不能像雪花啤酒那样不计成本的扩张。”
  
  “这也正是青岛啤酒要隐藏利润的真正原因。管理层准备将业绩到再融资前释放,这个时间点可能是明年,也可能是后年。”前述北京机构人士也指出。
  
  事实上,在再融资和并购问题上,最纠结的,其实是青岛啤酒的大股东青岛啤酒集团。
  
  青岛啤酒的第一大股东是青岛集团,背后是青岛国资委。大股东持股比例只有30%,而二股东是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7.66%。
  
  “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差距不大,如果再融资太过频繁或者太大的话,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会被稀释掉,实际控制人的位置就会很危险。除非,大股东每次都出钱认购,但当地国资委掏钱的可能性不大。”前述深圳分析人士指出。
  
  “另外,青岛啤酒经过彭作义时期大量并购的前车之鉴,也让大股东青岛国资委对并购一事保持谨慎态度。前述深圳分析人士认为,“这些条件决定了,青岛啤酒只能慢慢融资,慢慢扩张。”
   
相关热词搜索: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