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观点 > 正文

一雨即成灾,几乎成了一种宿命

时间:2016-07-20 16:45:50 来源:凤凰网 评论:0 点击:

雨即成灾,几乎成了一种宿命。总理所质问的基建短板,其实恰恰切中的是城市内涝屡屡形成的根本原因。而与与城市“里子”建设滞后、效率低下相对应的,则是民间社会资金进入这一领域的千难万难。

 
     原标题:大雨内涝冲出的是城市基建短板

  “别说辽宁,就是北京基建也存在短板,一下大雨就会出现内涝。其他地区怎么会没投资空间呢?”这是李克强总理在7月18日召开的各省区市政府负责人促进社会投资健康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质问。总理本意在质问社会投资下滑,可总理的话音未落,7月20日,华北、黄淮汉流域出现大暴雨,河南河北湖北等地不少城市在这一轮大雨中出现严重内涝。北京局地亦有渍水。

    一雨即成灾,几乎成了一种宿命。总理所质问的基建短板,其实恰恰切中的是城市内涝屡屡形成的根本原因。

    可能不少地方政府及官员也没有预见到来自大自然的“验收”来得如此迅捷,且不给任何赎买的机会,骤雨倾盆之下,“百年一遇”,“千年一遇”,“一天下十五个东湖也不怕”的豪言豪雨均被雨打风吹去,暴雨之下我们的城市并没有如愿“固若金汤”,也没有如很多论者痛心疾首说的那样,吃一堑长一智。很多时候,城市管理者总是能够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以致于民众生活的城市,年年下雨年年涝,年年复年年,没有穷期。

   想当年7·21后,有关方面的表态多么坚决,治理城市内涝的决心多么大,而就在今天,一场豪雨又恢复看海模式。奈何?

   凡此种种,一方面表明了城市治理常常存在的惰性滞碍。只求“面子”光鲜,鲜有对“里子”的精细化管理,他们往往天真地以为,既然城市地下设施“看不见”,就可以随意糊弄,敷衍搪塞,殊不知越是埋得深,则越是能牵系起深广的民生。

   另一方面,这也表明当下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确实存在严重的欠账。即如总理所言,我们的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很多短板,水利工程建设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比如,城市排水不畅,雨污不能分离,地下管廊建设滞后,特别是一些城市的老城,更是存在严重缺陷,地方政府只管拍地收取土地出让金,至于地下的建设,往往不甚在意。这样,每逢雨来,高者多会坍塌,洼者每每成为水库。这一切,最终还是要让老百姓买单,从武汉这些天数万辆水泡车拍卖可知其为害之烈。

    与城市“里子”建设滞后、效率低下相对应的,则是民间社会资金进入这一领域的千难万难。这实在是一个奇哉怪也的现象,明明自己个儿干不了、不合适干,还高企门槛,不让民间资本进入,而其标榜的,仍是事关公共利益,“出了事谁负责”?且不说民间资本进入之后未必不能负责,即以当下官营的公共事业而言,每每出事,可又有谁负责?

    再说了,放民间资本进来,政府也并不应该放任自流,悉听尊便,而是要积极履行监管责任,这也是当下国务院强力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宗旨所在,“放”开了之后,还要有“管”、有“服”,管理、服务一个都不能少。

    据披露,今年上半年,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3.5%,其中民间投资增速达到19.6%;但是,安徽、四川等中西部省份,民间投资增速却滑落至6%左右,其中东北地区滑落尤其严重。联系到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国资一家独大的历史,足见其在观念、制度层面加快改革的迫切性。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需求,老百姓对公共服务有期待,民间资本有投资意愿,剩下来的,则是加快机制体制改革,清楚影响民间投资增长的人为障碍,补齐短板,改善民众的生活。

    而当改革与民生发展交汇到一起时,就会形成最大限度的社会共识。这种共识不仅会增加城市在公共服务上的供给,消弭民意的不满,也会冲决民间投资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

    这也是此次会议总理强调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改革问题”的深意所在。不发展,则民生维艰;不改革,则不止民生维艰,就连发展也难以持续。

相关热词搜索:基建 大雨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