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起风了!旅行社跟着“互联网+”概念找风口

时间:2015-06-25 17:22:08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评论:0 点击:

  在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之后,“互联网+”概念顿成显学,在旅游产业,各家报告非“互联网+”不谈,各路报道非“互联网+”不看,一时间众说纷纭,概念阐述者络绎不绝,毫无疑问,“互联网+”是潮流所在,大势所趋。但是,面对市场狂热,我们必须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互联网+”背后的真相!

  2015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第21个年头,中国迄今已有约6.3亿网民,近5亿的智能手机用户。通信网络的进步、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芯片在企业、人群和物体中的广泛安装,为“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是“互联网+”与以往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笔者获悉,“互联网+”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当时国内热议O2O,有人为了表达方便,将之形象的解读为“互联网+”。但当时只被一些学者进行小范围使用,2013年底被马化腾发扬光大,直到2015年被引入政府工作报告,算是修成正果。由此来看,互联网+原本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前身就是O2O!对传统旅行社来说,习惯了既有的线下操作方式,要实现“互联网+”,“+互联网”恐怕是第一步。因为无论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是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都是“+互联网”的概念,即传统产业是主体,互联网只是工具,工具的最大特点是被动,再好的工具,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这就是工具的特征。互联网的确可以扩大和提升信息交流的空间和速度,从而让传统旅行社不仅查找、预订的范围继续扩大,而且使得消费效率获得极大提升,特别是网络销售平台的建立,让消费过程变得更加高效、便捷。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旅行社+互联网这一时期,互联网仍然是工具,因此旅游产业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因互联网的加入而改变。反之,在互联网+时代,笔者认为,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传递的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某种意义上讲,它会上升为矛盾主体,从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的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所以传统旅行社则可能变为被“+”的对象。如果说“传统旅行社+互联网”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与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那么“互联网+传统旅行社”则很可能会打破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思维,甚至会让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鸿沟逐步消除。

  最近在上海举办的《智慧旅游服务与大数据》论坛,为旅行社的发展提供很多新思路和新方向,也涌现了一大批旅游B2B企业,有驰誉旅游、匹匹扣、苏州八爪鱼等,其中的驰誉旅游是一家以“互联网+旅行社”为概念的互联网公司,也是唯一布局全国且规模最大的旅游B2B平台,在全国四十多个出港城市设立分站点,日交易额超过千万。据统计,自2015年1月1日至4月30日,仅三个月时间,济南站就赢得了逾1亿的在线交易额,促成线路交易近8300多条,同时,北京站、青岛站、山西站、厦门站等站点也纷纷取得了迅猛发展,势头非常强劲。

  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在互联网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时代,不能仅从产品和技术等层次上考量企业发展了,而要在更高的层面去考量我们的旅游产品能否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更多地关注消费者、客户对产品的体验,生产他们喜欢的个性化产品。

  要想传统旅行社在互联网时代获得有利地位,实现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找对平台是一方面,更要在平台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产品供应方式,迎合大众旅游消费习惯,强化差异化服务意识,这才是“互联网+”背景下,取得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相关热词搜索:风口 旅行社 跟着